留学德国讲座之学在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历程回顾与深思 [转载]
添加时间:2013-01-13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德意志人就凭借教育的伟大创新,完成了三次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可教育不仅仅是它发展壮大,也使自己濒于毁灭的边缘,让我们通过史实来表达这个民族的不平凡的经历,以阐述怎样的教育才会对国家民族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意志这片令人惊叹的土地,它曾饱受古典音乐的滋养,发散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又屡次被无情的战乱戕害。它哺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使德意志的名字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功绩薄上,但又产生了史上最穷凶极恶的暴政,并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这个拥有双面脸谱的民族,却在19.20世纪各国的惊叹中完成了三次伟大的崛起,是什么力量使德意志如此的难以捉摸,就通过教育来诉说着片土地的神奇,来诠释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从普鲁士时代到1871年德国统一

当年毛泽东在其著作《普胜法》一书中就提出普鲁士对法国的胜利是从小学教育就决定了的。此言一出不禁让人十分困惑,战争的胜利怎么能靠区区的小学教育来完成的呢?可这也恰恰反映出普鲁士式的教育的独特魅力。

一般来说教育是作为提升人力资源的主要形式,绝大部分人口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就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增加,但社会中的贫困者难以受到教育或是难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也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才能难以发掘,使社会的利益因这些丧失教育机会的成员而遭受损失,而且损失的额度要远远大于教育投资但普鲁士却克服了这一世界难题,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全民教育。早在1717年普王就推行了《义务教育规定》要求所有的未成年人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全部接受教育。这便是普鲁士全民教育的开端。然而,是普鲁士痛下决心以教育立国的则是拿破仑所向披靡的大军,在这台疯狂的战争机器的碾压下,使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国土和巨额财富,这直接影响了日耳曼民族的生死存亡。此后普王痛定思痛,接受了洪堡的建议优先发展教育,并发表出用精神力量来弥补物质力量上的缺失的宣言,决定在各地大兴学校,以图荟萃普国精英,重振民族精神。可现实是残酷的,大战过后,国家残破,百业萧条,整个民族都显得十分贫弱,可普王威廉三世却丝毫不为所动,他把仅有的王室家底拿出,进行筹集经费,甚至还捐赠了王子的宫殿。他曾对他的臣下说正是由于穷困才要办教育,还没听说哪个国家是办教育而亡国的,教育是民族未来的必行之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其子弗里德里希王即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国策,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典《普国普通义务教育法》。由于普国用立法的形式,将教育归于国家管理,并在教师制度、城乡教育、妇女教育、教育财政及教育监督的问题上做出详细的规定,使普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开创了欧洲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的投资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这总投资很大程度上将会创造出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潜在力量。此后的普国义务教育日渐完善,并在19世界中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这个普国150年前创造的数字,即便拿到今天,又能有几个国家敢宣称,比那时的普国更加出色呢?

这些举措是普鲁士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严守纪律、尊重权威、严谨办事、富于实干的习惯。长大后的德意志青年们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认为他们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归于伟大的日耳曼民族,为了国家他们将义无反顾,无所畏惧。这些优良品格逐步演化为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而法国却因新旧势力的不断博弈,导致教育政策的反复无常,不仅如此,他们还陶醉在拿破仑神话中,自欺国力强盛,整日夸夸其谈。以至于普鲁士在对法国的战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战争素质,从对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到全民教育的实行,再到普法战争的全胜,普鲁士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复仇成功,也显示出普鲁士式教育的强大力量。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统治阶级实力不断增强,并长期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致后来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在首相俾斯麦的策划下,成功地进行了3次王朝战争,使200年分裂的德意志走向了统一,从此,德意志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再是诗人追问难觅的地方,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以至每一个的意志人都将昂起曾经自卑的头颅,来谈论他们强大的国家。然而,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危机,正是这个危机几乎几次毁掉德意志国家,那就是军国主义思想的萌生和泛滥。

1871年德国统一到二战结束

这个阶段分为2个部分,1个是从1871年到一战前,另一个是一战到二战结束。

第一, 教育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资本的优化,尤其是高水平的教育更将不断推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当高水平的教育不断提高并规模不断扩大时,那么先进的理论知识必将大量涌现,由此,经验科学就将落后,实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在德国的高水平教育,就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在普鲁士时代就有过辉煌的发展,当时普国一改大学科目中宗教学问占主体的局面,大力发展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使洪堡大学就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尤其是在统一后,德意志的大学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在德国的大学中诞生了第一个研究所,第一个实验室,第一个研究生及其导师制度,第一个专业期刊,在这些众多第一的光环下,笼罩着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突飞猛进,就一个例子来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化学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发明,以至于19世纪德国的化学工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在1864年到1871年间,世界生理学100项发明中,德国占其中的89项。在1855年到1880年间德意志民族共获得136项电学 光学 热力学上的重大发明,英法共计91项。在1865年到1886年,德意志共获得33项医学发明,英法共计29项。这一时期,德国哥廷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4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为物理和化学奖,其他为医学、和平及文学奖。他们有,海涅狄赛尔,本茨……正是这一个个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是他们共同撑起了德意志崛起的脊梁。

科技的发展大大的带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在1871年到1891年德国煤钢产量大幅增长,1871年生铁产量为156万吨,而1891年就增至464万吨。钢产量则由1871年的25万吨,狂飙到1891年的235万吨,其中重工业发展更为迅猛,在电气化过后,德国成功的把老牌殖民帝国英法甩在身后,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正在此时,军国主义的慢慢的形成潮流,这位刚崛起的德意志巨人,正怀着挑衅般的神态向世界望去,战争已经难以避免即将到来了。

第二,国家推行教育,多少都会带有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并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环境的价值取向,如果推行过度,其结果是产生蒙昧主义,分裂主义,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而德国恰恰就推行了这种教育思想,并且推行的十分彻底,德国的统治者们,宣扬穷兵黩武的思想,强调军事训练为主,试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侵略扩张的军人和为侵略扩张服务的臣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使得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德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英国作家李克卜内西曾说:如果你想了解德国,你就一定要要知道整个社会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则是士兵头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撑起的。德国新皇在刚即位时的第一个诏书就是《致我的军队》,在社会上将军的地位至高无上,议员都被视为绵羊脑袋,此时的德国就好象一个巨大的兵营。

1914年战争宣布时,全德人民一片欢腾,募兵处人满为患,妇女们不断往战士的枪口里插花,此时的德国已经在往地狱冲了。经过4年的艰苦作战,耗尽了强大的国力,使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轰然倒塌,不久后德国被迫同意《凡尔赛和约》,致使国家蒙受巨大灾难。可他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军国主义毒瘤也为剔除,在战后的10年里,德意志战争经过恢复,再次不可阻挡的兴盛起来,可后来的经济大危机,有打垮了刚刚复兴的国力,在人民的绝望中,纳粹党依靠欺骗不断壮大,希特勒成为帝国元首,法西斯主义大肆盛行,并在教育领域不断纳粹化,以培养更多好战、残忍的帝国卫士。取得执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高度集权化,第三帝国吞噬了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实现了国家、社会及个人的高度统一,在一言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极端独裁主义的国家。而这一切几乎是在全德人民热烈期盼中而实现的。此时的德国人民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去实现权力的意志,扩张自我,通过奴役劣等民族来实现自我,哪怕去当强盗和匪徒,也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帝国以迅速实现德意志的复兴,很正常的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下被德国人强烈追捧。

一个拥有高等智慧和强大创造力的疯狂民族,它所产生的破坏力,必将是人类的巨大浩劫。在战争准备时期,希特勒用他的铁腕再度创造了畸形的经济奇迹,就在1933年的时候德国还有33%的人失业,一半人人口在贫困线上和饥饿中挣扎。但是5年以后截止1938年德国失业率1.3%,而同时期美国1.89%,英国8.1%,比利时8.7%,荷兰9.9%。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5年国民收入翻一翻。1933年到1939年期间德国的不仅消费资料增长了43%,而军需也强势增长了1150%,军事产品总量已超过英美军产总和。可这一切都是为战争服务的,不久战争按预定的计划开始了,德国人依旧运用他们高度的智慧,发明了一系列尖端武器如V1V2导弹,反坦克炮,舰艇导弹 MG34……给盟军以沉重打击,以至于美国在战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派飞机接走了所有的德国科学家,包括波恩,诺依曼……,也正是他们,为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1952年时成为德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拐点,此前,德国有很多人获奖,而在此后的几十年则少了很多。与此同时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大大增加,高新科技不断应用,直到今天其科技仍旧遥遥领先。

战后的德国一分为二,不仅输尽了财富,也输尽了人才。如何拯救国家的灾难,摆在了每一个德意志人的面前。

1945年到1990年统一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有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功能。战后的德国推行某些科目怀着认罪的态度来进行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并认真地向受害国赔偿,清除法西斯主义,再次深刻的改变了德意志人的未来,迎来了他的第三次崛起。

战后的联邦德国在美国的扶植下,制定了非军事化的经济政策,用国家政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注重科学和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份数据表明1955年联邦德国工人一周工作50小时,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工资水平仅仅是1938年的水平,正是德国大多数的高素质劳动力的低沉本,给国家带来了高投入和高增长的回报。这也使得联邦德国在50 60年代经济获空前发展,60年代再次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位置。后来在7080年代,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获得迅速发展,联邦德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没有重要资源,而又不断发展的工业社会,那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此后国家不断加强科研教学与经济融合,努力培养后备人才,融入国际化发展,引导第三渠道资金发挥重大作用。这无疑使德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紧跟时代潮流,也保持了在欧洲相当长时间的优势,使本国的崛起不再是以前的昙花一现。

个国家的崛起并不能只有经济,还要谋求政治地位,可联邦德国在这一点上就显得十分困难,在世界上很多曾遭受它侵略的国家,现在仍在敌视状态,但波兰特完成了这个任务。那是1970年的萧瑟冬日波兰特主动访问华沙,在犹太人遇难纪念碑下,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深深的跪下。这也表达了德国人民真挚的悔罪,这一跪便从此打开了双方合作交流的大门,也为联邦德国的政治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间划过了1990年,随着一声巨响,柏林墙倒塌在地,在阔别了近半个世纪后,两德又统一在了一起。合并后的德国并没有因为东德的落后而缓慢发展滞步不前,而是从新傲然挺立,在德国教育部门的《走向21世纪的德国高校》中,确立了强化教育与研究-促进英才教育-增加学习机会的原则,以图继续她的教育神话,德意志的完美崛起已经谢幕,从此这个伟大的民族开始了它新的征程。

电话:0532-88958985传真:0532-88958256Email:cdtf@qust.edu.cn地址:中国·山东·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邮编:266061
青岛科技大学(QUST)-77365体育在线 版权所有(C) 2005- 2011 All Right Reserved!